2015年8月20日星期四

【徵文獎心得】36.人際關係

某天早上,班上遭孤立的小峰的桌上赫然出現一隻血淋淋的死貓。三十三個同學逐一被導師詢問,而每人也有不同的立場、不同的想法、不同的借口……

創意很好,但手段很糟。或者本篇就是說明了,將創意化成作品並不容易。本作的結構很有趣,每一段都是一位學生的自述,而學生們沒有名字,只有編號,各人都以號碼互相稱呼。作者以號碼「命名」各角色,成功地讓他們失去面貌,凸顯出故事中集體霸凌中有不少「我只是跟隨其他人」的犬儒心態,可是,從讀者角度來看卻陷入另一個大麻煩,便是讀者沒可能記得角色之間的糾葛。

我讀本作時正因為腦袋裝不下1至34號各個角色的資料,讀到三分一時已放棄思考,單純隨波逐流,想知道導師詢問完所有角色後,作者會如何處理故事的後半段。我沒料到的是,在34號作供後,竟然重回1號再次作供(扶額)。這種結構已經不能稱為小說,幾乎變成邏輯推理題了。雖然作者準備了一個非邏輯推理題的真相,但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:謎底根本跟之前那六十多段證言毫無瓜葛,完全無理可推。真相沒錯帶出故事的中心思想,可是這只能令作品成為一部「有寓意的奇情作品」而非「推理作品」。社會意義是有了,也反映了人性,但讀者可以憑伏筆推論出真相嗎?或者作者能以前段鋪排的情節解釋結局嗎?很可惜,不能。

如果要我對本篇作出一些具體的建議,我會有以下想法:一、把人數至少減一半;二、第二次詢問時把紅鯡魚再減一半;三、加入第三者適當的分析,讓故事在進行時讀者已能排除部分嫌犯;四、最最最最最重要的,是要讓真相跟各人的證詞掛勾。至少做到上述四點,本作才會符合短篇推理小說的架構,否則看起來只像邏輯謎題(或偽邏輯謎題),讓想看「小說」的讀者讀不到數頁便放棄了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